被神话的日本工匠精神!


发布时间: 2018/5/19 被阅览数: 364 次
 

多年来日本的工匠精神或者叫做匠人精神在国内备受推崇,大家在反思中国制造业的浮躁现象时,常常把日本的工匠精神拿出来做对比。但近年来,日本知名企业的造假丑闻呈现井喷式暴露!让世界感到震惊,也让更多中国人重新审视日本的工匠精神!

 

2017年金灿荣教授在一个演讲中说道:我个人认为日本是世界上所有国家中最难接受中国崛起的,因为日本有两个心理是别的国家没有的,一个就是对中国有愚蠢的种族主义,另一个是有非常深刻的犯罪感!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从国际政治角度来讲是日本侵略中国,从历史角度来讲,其实是工业国打农业国。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日本跟中国对比,具备非常明显而全面的工业和技术优势,这是个事实,必须承认,然后谦虚地学习改正。但是问题发生在下一个环节,日本的理论家、政治家、战略家错误地或者故意把这一段时间的技术优势解释成了日本文明对中国文明的优势,这是偷换概念。进而有一些人比较恶劣,就把它解释成日本人比中国人强,这是非常险恶的用心。在这个过程当中,日本还编造了很多文化谎言,然后中国有些知识分子一百年来一直在重复这些谎言。比如:中国人做事不认真、马马虎虎;中国人不团结,一盘散沙。其实……《见:金灿荣预测未来10年的世界大变局

 


《被神话的日本工匠精神》

 

日本企业的大规模造假现象,其实在2015年就开始被发现,当时比较大的事件有:东洋橡胶工业公司承认,其生产的将近九万件抗震橡胶产品没能通过质量测试,存在数据作假问题;打桩龙头企业旭化成建材公司在施工过程中存在数据造假,造成一些建筑物出现倾斜。紧接着是2016年的三菱汽车尾气排放数据造假。知名企业的丑闻呈现井喷式暴露,让日本社会感到很震惊。


日本企业1970年代以后一直以产品质量高和管理严谨闻名于世。近年来,追求品质、敬业专注的工匠精神更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却一下子曝出了这样大规模的质量和数据造假现象,相信会让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而且,造假企业目前并没有哪一家为此歇业或倒闭,与多年前发生的因为篡改牛奶保质日期而被停业并最终与其他企业重组的雪印乳业的结局有天壤之别。


为什么工匠精神杜绝不了这些企业造假?为什么同是造假有着不同的结果?


造假企业的共性和特殊性


首先我们注意一下这些造假事件发生的产业和部门。数据造假的几个代表性企业如:神户制钢、三菱综合材料、东丽。都是产业上游的原材料供应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在日本乃至国际市场都拥有垄断地位,它们的技术和产品质量目前在国际上仍然有优势,因此拥有大到不能倒的市场占有率和话语权。它们的客户对象主要是中下游的零部件或主机厂商,也就是说他们的产品销售模式一般是B2B(企业对企业),并没有直接面对广大消费者。


在缺乏第三方监管、赶工和维持产品对外形象等因素的作用和压力下,这些企业会偷偷篡改数据以应付行业标准或客户标准,有时候即使中下游厂家有所察觉,但在觉得无伤大雅的情况下,往往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该企业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同时客户也难以找到可以替代的厂家。严重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甚至存在着一种叫“特采”(特別采用)的方式,即由供应商向客户提供并不符合要求的产品,中下游厂家认为虽然不达标,但不十分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也就默认了。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经过造假的产品目前在行业中依然处于技术和品质的前沿,甚至国内外没有其他产品可以替代。比如:神户制钢的超强钢材高张力钢(hi-ten steel)是世界上最高强度的钢板,广泛用于汽车或电车的引擎和车轴部分,客户遍及全世界;东丽的碳纤维等材料更是独霸航空制造等材料市场,波音一次签四十年独家购买合同。这样一来,上中下游企业成了被捆绑在同一条利益链上的共同体,存在特殊的共生关系。这也许是上游企业长期造假的底气,也是这些企业长期造假但一直没有被制止和追究的原因。所以,市场有失败的时候,工匠精神也不是万能的。


但是在直接面对广大消费者的产品上造假就是致命的。2000年夏季,雪印乳业篡改牛奶保质日期事件被媒体曝光以后,引发了广大消费者的愤怒。这家创办于1925年的老牌乳制品企业被政府勒令停业一段时间后,最终于2003年1月被与其他两家企业重组。


工业品造假和消费品造假的区别,在于后者面对的是广大的消费者,需要直接接受消费者的监督和淘汰。这也是同样造假但企业不同命运的原因。


强者的傲慢和心虚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这几起数据造假事件,并非因为发生了事故、导致了伤亡而被追究,而是因为它们造假的事实本身曝光。被追究大部分还(暂时)不是安全性问题,而是企业诚信度问题。更重要的是对日本制造业整体诚信形象的损坏。


而令人担忧的是,造假已经不是单独偶然事件,而是具有长期性、普遍性和有组织性。

日本的一些研究机构在造假问题暴露以后对日本的制造业进行了一些摸底调查,结果是超过一半的企业内部工作人员都承认他们企业内有或可能有造假现象。也就是说,造假是广泛存在、蔓延整个日本制造业的大危机,因此必须从整个制度和环境的变化上来寻找根源。


刚才提到这些原料厂商在原料市场中处于一种少数寡头竞争甚至是垄断地位,那么这些市场和技术的强者为什么会出此下策,做出偷工减料的事情呢?事实上,从盈利状况看,目前日本制造业特别是传统产业包括一些原料企业正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况中,表面的光鲜之下隐藏着一种近似无奈和心虚的处境。


目前日本制造业的利润率非常低(思考:为什么低?)一般在3%以下。比如神户制钢的钢材部门,这几年一直处于亏损状况,而为了继续维持产量和销售量,又必须硬撑着,尽量减少成本,赶时间,并且要不断标榜自己拥有世界第一的技术和质量标准。在万一达不到标准或者赶工期的时候,由于企业缺乏外部监管,一线工人就不得不篡改数据来应付,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默认。这样日积月累,造假行为因此持续长达数年乃至数十年。所以,表面上看是这些大企业的傲慢引发的造假,事实上是因为它们的焦虑和心虚而硬撑出来的结果


面对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成本压力的上升,日本的企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比如家电行业逐步把资源集中到它们比较擅长的部门,从家电企业成功转型为核心零部件制造商。除此之外,在汽车电子、半导体、感应器等领域也有不少转型的成功案例,保证了日本相关领域的竞争优势和利润。当然也有一些转型失败的,比如三洋和夏普。此外,一部分传统的制造部门和原料产业虽然仍然有技术优势,但成本方面的压力使得它们只有靠压缩成本和对外打高标准的技术牌来支撑门面。这是造假频出的重要原因。


嬗变中的日本式经营


在外部环境变化之外,我们再看看内部管理环境的变化。战后日本创造出丰田生产方式、精益管理和质量管控小组活动等一系列进行质量把关和富有工匠精神的经营方法,在这一系列日本式经营模式的背后,是日本特殊的经营环境和社会结构下形成的一些特殊企业管理制度,比如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内轮岗制度等,而这些制度现在都已经难以为继。


员工在企业内部遵守规则、保有自律心和忠诚心,这和日本传统的终身雇佣制度有莫大的关系,这也是同属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日本和西方经营模式最大的不同点。但是1990年代以后,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终身雇佣制开始有所松动,日本在法律上已经允许非终身雇佣。连标榜“企业是社会公器”的松下电器,十几年前也开始采用各种方式遣散不盈利部门的雇员。当然,还有很多大企业目前仍然坚守终身雇佣制,但更多企业倾向于雇佣合同工。


目前,日本劳动人口的近40%已经是非正式雇佣的合同工,采取这种雇佣方式的企业拥有了成本方面的优势,但也在技术传承和职员忠诚度方面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日本的许多学者甚至欧美学者对此也多有批评。


从历史角度看,终身雇佣制本质上是顶级匠人为封建主或者贵族服务的一种人身依附制度,匠人精益求精、完成他们的职责和使命,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存之道。造假或者出现质量问题,直接面临的就是被封建主处罚甚至剥夺生存权。早些年的日本企业也有这种浓厚的家长制传统,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就相当于封建领主和子民之间的关系,企业终身雇佣员工,员工通过对企业忠诚和尽职保障其在企业得以终老。


当终身雇佣制度赖以维持的大环境发生变化以后,员工减少了对企业的归属感,工匠精神或者说是技术传承也就越来越难以在企业内部保留下来,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意识也随之淡薄。另一方面,日本的集体主义文化却让个人职业操守让位于集体造假的需求。


日本企业的经营原来最讲究领导层的“三现主义”(现场、现物和现实),企业经营者传统上都是在一线摸爬滚打然后被提拔上来的,很少从外部直接录用,因此他们对生产线的技术和设备情况以及自己工厂的产品数据和品质是相当了解的。1990年代以后,日本企业在内外竞争和经济压力下,开始导入美国的经营方法和公司治理结构,开始过分顾忌投资者的短期股票利益和企业利润需求,开拓国外市场的企业开始从外部引进职业经理人当首席执行官。这些人有国际上的人脉和经营手段,但缺乏生产第一线的经验,对生产线的设备能力、技术、品质不了解,往往提出一些不切实际、不合理的生产或者品质要求,于是一线工人最终不得不靠造假来应付上面派下来的指标。


另外,经历过各个部门轮岗、综合能力强的员工正在变少。原来一个大学毕业生到丰田后,一般要先在装配车间干十年,然后到设计部门、营销部门都转一圈,才有机会当科长处长。这样的部门负责人不仅了解本部门的情况,对其他部门的生产状况和品质状况也非常了解,彼此之间容易沟通。但这种优良传统如今已经难以维持。


2017年12月,日本新干线一节列车的车轴出现裂缝,原因就是作为供应商的川崎重工设计部门和现场生产部门的沟通和互相理解出现了问题,设计尺寸和实际装配时有偏差,现场工作人员私自将偏差部分的金属材料削薄,使其能够和其他部件装配吻合,但是没有理解这个金属厚度的强度要求,从而引起了质量问题,险些酿成大祸。


市场秩序不能靠精神和文化论来维持


近年来日本的工匠精神或者叫做匠人精神在国内备受推崇,大家在反思中国制造业的浮躁现象时,常常把日本的工匠精神拿出来做对比。日本的工匠在敬业、对技术的专一和坚持以及对品质的追求等方面,的确有许多值得尊敬和借鉴的地方。但把这种工匠精神上升到文化层次,则容易偏离讨论的本质。


事实上,不光日本人有工匠精神,其他国家如德国、比利时、瑞士等国的工匠,包括中国也同样具有这种专注、专一、敬业的精神。就事论事地看,日本的工匠精神目前能够得以保留是基于一系列社会背景,包括雇佣制度、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长期稳定等因素,而当工匠精神赖以生存的经济环境和精神土壤开始瓦解的时候,工匠精神也必定会逐步减弱式微。


日本在明治维新(19世纪60至90年代)之后的企业草创时期,同样存在严重的企业造假和产品质量问题。当时因为身份制度消失了,一些企业和商人为眼前利益,在市场监管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不惜铤而走险进行造假,也才有许多有识之士致力于以中国儒家精神构建日本的商道。


日本工业崛起初期,也是笨拙的模仿者。“日本制造”一开始代表着价格便宜质量低劣,当时日本有识之士经常批判本国产品,说日本人只会模仿、粗制滥造。(山寨、粗制滥造的便宜货,有历史巨大贡献!各国都一样。)
日本制造成为质量可靠的代名词,是非常后来的事情。至于人们津津乐道的“工匠精神”,则是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发酵。各种吹嘘工匠精神,本质是营销手段,企业营销、国家营销。工匠精神就跟灯塔的人权一样,有需要了就拿出来喊喊。

 

因此,工匠或者工匠精神的存在是需要制度保障和好的营商环境的,光有工匠精神并不足以杜绝造假现象的发生,更重要的还是企业内部的制度保障和外部的市场和舆论监督。

 

 

《让子弹飞》的结尾很有意思:阶级斗争与工匠精神
更深刻的是:资本垄断建立起了利益护城河,再下一步就要给想屠龙的少年灌鸡汤~~专注技能代代传承。屠龙少年信了,新碉楼就赢了。于是黄四郎家族传承5代家业、两大家族子弟搂着银子和枪杆打麻将,而卖凉粉的永远是卖凉粉的……

 

马云:假货比正品质量更好,是什么套路?

产业升级:不予西方活路的中国

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科技的真实实力

 

 


上两条同类新闻: 下载:智库成员申请表(内附联系方式)
  • 黄奇帆:未来15年,中国的发展战略如何变化?
  • 刘世锦:减碳不是减生产能力、不能运动式减碳、人为打乱供求秩序!

  •